珠三角地区改革 企业必须转型但非必须转移
点击量:3694
珠三角地区改革 企业必须转型但非必须转移
在东莞采访时,记者与两家具有样本意义的外向型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对话。一家是绿洲鞋业,工厂有员工8000多,年产值约为1800—2000万双,公司在美国单一市场的销量第一。另一家是泛昌窗帘制造企业,有员工上万人,是全球最大的窗帘制造商,年出口额约为30亿元人民币。
对话间,我们可以感觉到目前外向型企业真实的心态,话语间有隐隐的忧虑,有对变革的渴望,更有坚定的信心。
关于当前面临困难:
很难但咬紧牙关能挺过去
记者(以下简称“记”):关于海内外热议的珠三角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困难,你们怎么看?
绿洲总经理尤以力(以下简称“尤”):欧盟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限制一直很大,而在美国市场由于汇率、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等本来经营就比较难了,再加上国内去年的雪灾和美国的次贷危机,现在确实是雪上加霜。但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又必须和客户站在一起。但我们认为这种困难是暂时的,不是中长期的。所以今年以来经营确实出现了亏损,但我们在等待曙光来临的这一天,这一天一定会来。而且广东地方政府也非常开放,东莞这里也有很多优势,我想一定可以等到春天到来的一天。我估计这个困难时期快则到今年8、9月份就可以过去,慢则到明年初,这还要看不同性质企业的耐受度。
你说的那些倒闭的企业,他们一定不在某一个大品牌的产业链里。总的来说,大品牌鞋企和它的产业链还是安定的,但是小品牌或者那些轻易都能被替换的作坊式的生产点,则难说了。
泛昌窗帘制品副总经理庄锡钦(以下简称“庄”):今年的情况,讲不难是骗人的。现在每个人都要咬紧牙关挺过来。但是话说回来,大家面临的困难都是一样的。在我们这个行业,目前还没人搬离中国。我们想,如果这个行业真的挺不住,我们绝对不会是第一个挺不住。而只要我们挺住了,今后的生存环境反而会更好。因为经过这一轮洗牌,很多小企业都倒闭了。
开拓内地市场:
正在考虑将稳妥推进
记:你们现在的产品100%外销,有没有想过开拓内销市场?
尤:当然想过,我们也觉得国内是一个大市场。但我们是做OEM的企业,我们的客户不希望我们在生产他们品牌的同时在国内自己打品牌。但我们也有考虑下一步的走向,包括做自主品牌,但脚步不会那么张扬。中国市场那么大,即便不能自创品牌,也可以为一些已经有品牌的内销企业提供加工。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是全出口企业,我们也需要进一步了解有关法律法规,看能不能进入这个市场。
庄:有想过。但目前受资源限制没有办法把生产线拉得那么大。我们现在国外市场也应付不来了。
中国的市场蛮大的,现在我们出口美国的产品以硬质窗帘为主,国内市场能不能接受还存疑。我们也需要调研一下,看准了再进入。而且国内的通路和我们现在做的国外渠道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完全是两回事。
关于企业转移:
企业主体还是留在珠三角
记:有没有考虑过把一部分低端的加工环节转移出去,降低企业的成本?
庄:在产业转移上,我们也开始有所规划了,譬如把一部分利润相对低的产能转到了山东日照去了,但是最赚钱的部分譬如订做部分还留在东莞。山东现在的土地、电力供应和劳动力都相对充裕,而且那边还给我们提供了林地,可以种树,这可以从长远上解决我们原材料供应的问题。我们现在在这里用电,是停三供四。
但在东莞本地,我们去年也进行了增资扩产,这里的政府开明,而且现在我们企业高端的制造部分,也只有在这里才可以做到。
尤:我还没有想到要把企业往东西两翼和山区转移,甚至也没有想过往大陆其他地方转。办一家企业,除了土地、厂房等一次性投入外,企业水、电、工资等刚性成本还是差不多的。现在说山区劳动力充裕,其实招工也有困难,很多地方现在都是空巢。
说实话,我也去过很多地方考察,也有客商提出让我们到越南去设厂,我想如果大家都想着到越南去,那么个小地方用不了几年就该缺工了,所以目前不考虑。下一步,我们有可能到墨西哥去设厂,不过那是为了开拓全球性的生产基地。
专家观点
腾笼换鸟可以但要小心引不来更大的鸟
广东社科院研究员丁力前不久刚对珠三角的外向型企业进行过专题调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我看到前几天林毅夫在深圳有一个演讲,认为中国还是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很同意这个观点。”
以他自己近期的调研为基础,以记者近期在珠三角的调查为契入点,丁力对外向型企业很多热点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珠三角比较优势不能未老先衰,否则是一大灾难
丁力认为,广东的外向型企业,无论是外资还是民营,技术含量都是比较低的,这些企业随着成本提高,竞争力逐渐下降,极有可能影响生存发展。
下一步怎么办。现在珠三角的制造企业成本增长过快,但珠三角的比较优势不能未老先衰,我们要对珠三角的优势倍加珍惜。珠三角的比较优势消失后,对广东是一大灾难。如何保持优势则要靠创新。
个人认为,珠三角现在的发展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哪怕是我们认为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含量也不高,产业集中度也不强。
以产业来判断企业的优劣,这个定位粗了一点
如何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是先进产业还是落后产业?丁力表示,以产业来判断,这个定位粗了一点,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优势企业,他认为应该以企业是不是污染型企业,是不是高能耗企业,产业的配套能力强不强,研发投入的比重,工业增加值率高不高等作为判断。要把符合这些条件的企业想办法留下,但不可能把劳动密集型企业都移走,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要想办法发展。
他并不认为IT行业就比服装家具高档得多,事实上有些行业虽然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内,但只要把技术、市场做大,销售做强,同样还是很有前景的。
顺应产业转移规律找准产业升级方向
丁力表示,腾笼换鸟,是一个好的思路和决策方向,但也要小心:笼子腾空后有没有更大的鸟飞进来。
他认为,全球的产业转移有一个规律,先是承接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接下来是IT、重化行业,这些产业承接的基本上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产业资本。再往上游,就是新材料、生物、化学工程,事实上这些行业西方也在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不可能全部转移过来。所以对引进的产业,要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和认识,不可能引进的都是先进的高端的产业。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广东在全球分工中,靠比较优势形成的加工贸易产业,吸收的总量比较大,但局部地区过度工业化,应该适当作一些调整。譬如有些地区人口非常拥挤,东莞有些镇村,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比例为1:10,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状态,适当进行调整是对的。
鼓励外源企业重心内移,鼓励民间资本创业
广东的外向型经济,如果从大类分,主要分为外源外向和内源外向。前者进入当初就是将珠三角作为制造业基地,两头在外,其中部分企业这些年的发展重心逐渐内移,但大部分仍重心在外;后者则是内源外向,从为大品牌做贴牌起步,赚到第一桶金后重心逐渐内移,逐步从加工型步入市场型,下一步的目标是走向创新型,包括格兰仕、美的、华为等其实都属于这一类型。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从广东发展角度考虑,应该鼓励企业做内销,市场内移,研发内移,企业重心内移。当然,政府要推出一定的鼓励措施。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广东要鼓励民间用30年间积累的资本进行创业,也可以把内源资金和现有的外源资本结合起来,稀释外源的比例,或者从外源转成内源。
权威解答
热点话题一:
珠三角到底有多少外企近期关闭或搬迁?
省外经贸厅: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1979-2007年),广东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37668家,2007年12月底广东在册登记外商投资企业66789家,28年中平均每年关闭企业2531家。其中,2005-2007年,全省外商投资企业注销数分别为668、747、813家,吊销数为3475、3543、3118家,同期广东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分别为8384、8452、9506家,三年注销和吊销外商投资企业均占同期新批企业的50%左右。增减抵消后我省外商投资企业总数保持稳步增长。
据初步摸查全省情况,2007年广东搬迁外商投资企业仅为244家,计划搬迁的28家,涉及销售额12.14亿元,员工13814人。以媒体重点提及的东莞市为例,该市现有外商投资企业15000多家,2007年到期注销和吊销企业909家,涉及外资金额10亿美元;转型的企业114家,其中转为外商投资企业的94家,转为民营企业的20家;搬迁企业40家,其中鞋类企业搬迁仅两家。2007年全市新增外商投资企业700多家,合同外资金额60亿美元。
总体来看,广东并没有发生大规模外商投资企业关闭和外迁情况,广东外商投资企业关闭和搬迁总体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热点话题二:
我省如何应对外企关闭或搬迁?
省外经贸厅:近期外资企业关闭搬迁规模仍属正常,对我省外经贸发展影响较小,外资企业扎根发展是主流。首先,企业“生老病死”是正常现象,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平均每年关闭企业2531家,近3年来平均每年关闭企业4100余家,一是由于早期设立企业大多经营期限届满,二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而对于部分企业搬迁问题,仍是个别现象,对全局影响很小。其次,我省现有外商投资企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增资扩产势头足,呈现扎根发展态势。2007年我省增资194.98亿美元,占全省合同外资金额的57.45%,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在广东部分企业关闭搬迁的同时,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在我省新设和增资企业179家,其中新设企业54家,合同外资金额21.93亿美元,增长30.69%,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东莞等珠三角城市;整体的技术和实力层次也更高。
记者观察
积极引导但不能拔苗助长产业升级要保持“平常心”
最近到珠三角采访,听到不少地市都在讨论产业空心化的话题,这让记者感觉非常有意思。
记得六七年前,当香港引以为傲的珠宝、钟表等制造环节最后都在成本的倒逼中义无反顾地转入内地时,香港的舆论就在热烈地讨论这个话题,香港社会各界都对产业空心化生出深深的担忧,失业率略一升高市民就恐慌。
六七年过去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香港更加自信、繁荣,好像也没有人再提产业空心化的话题了。只是有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赴港上市,CEPA之后香港的服务业跟内地已经开始了紧密的接触,香港的专业人士现在好像比以前更忙了,因为在大珠、泛珠甚至全球一体化的大格局下,他们跳出香港规划自己的发展,天地更宽了。
当然,珠三角的情况和香港当年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当改变即将发生时,惯性的力量总会紧紧地抓住既得的利益不肯放手,因为不肯定自己未来将得到什么。惯性与创新的博弈,总会伴随着阵痛,但也将开创一片新天地。珠三角的加工贸易在30年的高速运转后,也的确到了该静心反思、规划未来的时候了。
广东的外向型企业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成为珠三角一个鲜明的标志。没有外向型企业,就没有珠三角的今天。
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企业一直是广东进出口贸易的主力军,其占进出口贸易的总额尽管近年略有下降,但去年仍占63.6%。从最初的“三来一补”企业,到今天珠三角成为世界最重要的鞋革、服装、IT产品的制造业基地,外向型企业在进行自身升级转型的同时,也让珠三角在世界的版图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工贸易的产业链这些年来也在不断延伸,2007年广东加工贸易带动的国内配套产业的产值就达4300亿元人民币,同时广东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也由1996年的35.6%上升为2007年的56.6%。
但改变是必然的。总体来说,外向型企业目前的产业整体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相对集中在产业链的加工组装环节,土地、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较大。同时,加工制造业的遍地开花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增加了资源环境的压力,也难以形成产业聚集和集约式发展。而从区域分布看,外向型经济在广东的发展极不平衡,我省加工贸易98%以上集中在占全省土地面积仅1/4的珠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长此以往,外向型经济在广东也将步入难以为继的境况。
改变也意味着机会。现在对政府来说,是要做好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的角色,要跳出广东来规划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向,把家底子亮出来,把现状摆出来,清醒认识我们的机会和挑战。同时,政府要通过适时的政策指引,帮助外向型企业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找准各自的定位,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向和生存形式。
但归根到底,企业才是市场的主体。珠三角经过30年的积累,它所形成的比较优势仍将吸引企业在这里繁衍生息,成长壮大。转型的压力,成长的困扰,企业应该都是最先感受到的。珠三角的企业家都非常清楚“羚羊定律”:自己不一定比狮子跑得快,但一定要比同类跑得快!跑在前面的企业,会慢慢发现不同的风景,向更大的天地拓展。但总有落后的企业会慢慢消亡或者离开。
在这些过程中,我们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既不能拔苗助长,指望广东所有的外向型企业一夜之间脱胎换骨,都摇身成为高科技企业;也不能简单评判一家企业的发展前景,为企业的发展画框。平常心,进取意,也许能赢得更宽的天地。
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节点上,解放思想的号角已在南粤大地吹响,珠三角的外向型企业已经迎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顺应大势,科学发展,未雨绸缪,抢占先机,广东外向型经济在思考中、改变中、成长中……
来源:南方日报
对话间,我们可以感觉到目前外向型企业真实的心态,话语间有隐隐的忧虑,有对变革的渴望,更有坚定的信心。
关于当前面临困难:
很难但咬紧牙关能挺过去
记者(以下简称“记”):关于海内外热议的珠三角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困难,你们怎么看?
绿洲总经理尤以力(以下简称“尤”):欧盟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限制一直很大,而在美国市场由于汇率、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等本来经营就比较难了,再加上国内去年的雪灾和美国的次贷危机,现在确实是雪上加霜。但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又必须和客户站在一起。但我们认为这种困难是暂时的,不是中长期的。所以今年以来经营确实出现了亏损,但我们在等待曙光来临的这一天,这一天一定会来。而且广东地方政府也非常开放,东莞这里也有很多优势,我想一定可以等到春天到来的一天。我估计这个困难时期快则到今年8、9月份就可以过去,慢则到明年初,这还要看不同性质企业的耐受度。
你说的那些倒闭的企业,他们一定不在某一个大品牌的产业链里。总的来说,大品牌鞋企和它的产业链还是安定的,但是小品牌或者那些轻易都能被替换的作坊式的生产点,则难说了。
泛昌窗帘制品副总经理庄锡钦(以下简称“庄”):今年的情况,讲不难是骗人的。现在每个人都要咬紧牙关挺过来。但是话说回来,大家面临的困难都是一样的。在我们这个行业,目前还没人搬离中国。我们想,如果这个行业真的挺不住,我们绝对不会是第一个挺不住。而只要我们挺住了,今后的生存环境反而会更好。因为经过这一轮洗牌,很多小企业都倒闭了。
开拓内地市场:
正在考虑将稳妥推进
记:你们现在的产品100%外销,有没有想过开拓内销市场?
尤:当然想过,我们也觉得国内是一个大市场。但我们是做OEM的企业,我们的客户不希望我们在生产他们品牌的同时在国内自己打品牌。但我们也有考虑下一步的走向,包括做自主品牌,但脚步不会那么张扬。中国市场那么大,即便不能自创品牌,也可以为一些已经有品牌的内销企业提供加工。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是全出口企业,我们也需要进一步了解有关法律法规,看能不能进入这个市场。
庄:有想过。但目前受资源限制没有办法把生产线拉得那么大。我们现在国外市场也应付不来了。
中国的市场蛮大的,现在我们出口美国的产品以硬质窗帘为主,国内市场能不能接受还存疑。我们也需要调研一下,看准了再进入。而且国内的通路和我们现在做的国外渠道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完全是两回事。
关于企业转移:
企业主体还是留在珠三角
记:有没有考虑过把一部分低端的加工环节转移出去,降低企业的成本?
庄:在产业转移上,我们也开始有所规划了,譬如把一部分利润相对低的产能转到了山东日照去了,但是最赚钱的部分譬如订做部分还留在东莞。山东现在的土地、电力供应和劳动力都相对充裕,而且那边还给我们提供了林地,可以种树,这可以从长远上解决我们原材料供应的问题。我们现在在这里用电,是停三供四。
但在东莞本地,我们去年也进行了增资扩产,这里的政府开明,而且现在我们企业高端的制造部分,也只有在这里才可以做到。
尤:我还没有想到要把企业往东西两翼和山区转移,甚至也没有想过往大陆其他地方转。办一家企业,除了土地、厂房等一次性投入外,企业水、电、工资等刚性成本还是差不多的。现在说山区劳动力充裕,其实招工也有困难,很多地方现在都是空巢。
说实话,我也去过很多地方考察,也有客商提出让我们到越南去设厂,我想如果大家都想着到越南去,那么个小地方用不了几年就该缺工了,所以目前不考虑。下一步,我们有可能到墨西哥去设厂,不过那是为了开拓全球性的生产基地。
专家观点
腾笼换鸟可以但要小心引不来更大的鸟
广东社科院研究员丁力前不久刚对珠三角的外向型企业进行过专题调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我看到前几天林毅夫在深圳有一个演讲,认为中国还是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很同意这个观点。”
以他自己近期的调研为基础,以记者近期在珠三角的调查为契入点,丁力对外向型企业很多热点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珠三角比较优势不能未老先衰,否则是一大灾难
丁力认为,广东的外向型企业,无论是外资还是民营,技术含量都是比较低的,这些企业随着成本提高,竞争力逐渐下降,极有可能影响生存发展。
下一步怎么办。现在珠三角的制造企业成本增长过快,但珠三角的比较优势不能未老先衰,我们要对珠三角的优势倍加珍惜。珠三角的比较优势消失后,对广东是一大灾难。如何保持优势则要靠创新。
个人认为,珠三角现在的发展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哪怕是我们认为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含量也不高,产业集中度也不强。
以产业来判断企业的优劣,这个定位粗了一点
如何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是先进产业还是落后产业?丁力表示,以产业来判断,这个定位粗了一点,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优势企业,他认为应该以企业是不是污染型企业,是不是高能耗企业,产业的配套能力强不强,研发投入的比重,工业增加值率高不高等作为判断。要把符合这些条件的企业想办法留下,但不可能把劳动密集型企业都移走,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要想办法发展。
他并不认为IT行业就比服装家具高档得多,事实上有些行业虽然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内,但只要把技术、市场做大,销售做强,同样还是很有前景的。
顺应产业转移规律找准产业升级方向
丁力表示,腾笼换鸟,是一个好的思路和决策方向,但也要小心:笼子腾空后有没有更大的鸟飞进来。
他认为,全球的产业转移有一个规律,先是承接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接下来是IT、重化行业,这些产业承接的基本上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产业资本。再往上游,就是新材料、生物、化学工程,事实上这些行业西方也在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不可能全部转移过来。所以对引进的产业,要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和认识,不可能引进的都是先进的高端的产业。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广东在全球分工中,靠比较优势形成的加工贸易产业,吸收的总量比较大,但局部地区过度工业化,应该适当作一些调整。譬如有些地区人口非常拥挤,东莞有些镇村,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比例为1:10,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状态,适当进行调整是对的。
鼓励外源企业重心内移,鼓励民间资本创业
广东的外向型经济,如果从大类分,主要分为外源外向和内源外向。前者进入当初就是将珠三角作为制造业基地,两头在外,其中部分企业这些年的发展重心逐渐内移,但大部分仍重心在外;后者则是内源外向,从为大品牌做贴牌起步,赚到第一桶金后重心逐渐内移,逐步从加工型步入市场型,下一步的目标是走向创新型,包括格兰仕、美的、华为等其实都属于这一类型。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从广东发展角度考虑,应该鼓励企业做内销,市场内移,研发内移,企业重心内移。当然,政府要推出一定的鼓励措施。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广东要鼓励民间用30年间积累的资本进行创业,也可以把内源资金和现有的外源资本结合起来,稀释外源的比例,或者从外源转成内源。
权威解答
热点话题一:
珠三角到底有多少外企近期关闭或搬迁?
省外经贸厅: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1979-2007年),广东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37668家,2007年12月底广东在册登记外商投资企业66789家,28年中平均每年关闭企业2531家。其中,2005-2007年,全省外商投资企业注销数分别为668、747、813家,吊销数为3475、3543、3118家,同期广东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分别为8384、8452、9506家,三年注销和吊销外商投资企业均占同期新批企业的50%左右。增减抵消后我省外商投资企业总数保持稳步增长。
据初步摸查全省情况,2007年广东搬迁外商投资企业仅为244家,计划搬迁的28家,涉及销售额12.14亿元,员工13814人。以媒体重点提及的东莞市为例,该市现有外商投资企业15000多家,2007年到期注销和吊销企业909家,涉及外资金额10亿美元;转型的企业114家,其中转为外商投资企业的94家,转为民营企业的20家;搬迁企业40家,其中鞋类企业搬迁仅两家。2007年全市新增外商投资企业700多家,合同外资金额60亿美元。
总体来看,广东并没有发生大规模外商投资企业关闭和外迁情况,广东外商投资企业关闭和搬迁总体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热点话题二:
我省如何应对外企关闭或搬迁?
省外经贸厅:近期外资企业关闭搬迁规模仍属正常,对我省外经贸发展影响较小,外资企业扎根发展是主流。首先,企业“生老病死”是正常现象,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平均每年关闭企业2531家,近3年来平均每年关闭企业4100余家,一是由于早期设立企业大多经营期限届满,二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而对于部分企业搬迁问题,仍是个别现象,对全局影响很小。其次,我省现有外商投资企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增资扩产势头足,呈现扎根发展态势。2007年我省增资194.98亿美元,占全省合同外资金额的57.45%,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在广东部分企业关闭搬迁的同时,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在我省新设和增资企业179家,其中新设企业54家,合同外资金额21.93亿美元,增长30.69%,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东莞等珠三角城市;整体的技术和实力层次也更高。
记者观察
积极引导但不能拔苗助长产业升级要保持“平常心”
最近到珠三角采访,听到不少地市都在讨论产业空心化的话题,这让记者感觉非常有意思。
记得六七年前,当香港引以为傲的珠宝、钟表等制造环节最后都在成本的倒逼中义无反顾地转入内地时,香港的舆论就在热烈地讨论这个话题,香港社会各界都对产业空心化生出深深的担忧,失业率略一升高市民就恐慌。
六七年过去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香港更加自信、繁荣,好像也没有人再提产业空心化的话题了。只是有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赴港上市,CEPA之后香港的服务业跟内地已经开始了紧密的接触,香港的专业人士现在好像比以前更忙了,因为在大珠、泛珠甚至全球一体化的大格局下,他们跳出香港规划自己的发展,天地更宽了。
当然,珠三角的情况和香港当年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当改变即将发生时,惯性的力量总会紧紧地抓住既得的利益不肯放手,因为不肯定自己未来将得到什么。惯性与创新的博弈,总会伴随着阵痛,但也将开创一片新天地。珠三角的加工贸易在30年的高速运转后,也的确到了该静心反思、规划未来的时候了。
广东的外向型企业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成为珠三角一个鲜明的标志。没有外向型企业,就没有珠三角的今天。
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企业一直是广东进出口贸易的主力军,其占进出口贸易的总额尽管近年略有下降,但去年仍占63.6%。从最初的“三来一补”企业,到今天珠三角成为世界最重要的鞋革、服装、IT产品的制造业基地,外向型企业在进行自身升级转型的同时,也让珠三角在世界的版图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工贸易的产业链这些年来也在不断延伸,2007年广东加工贸易带动的国内配套产业的产值就达4300亿元人民币,同时广东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也由1996年的35.6%上升为2007年的56.6%。
但改变是必然的。总体来说,外向型企业目前的产业整体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相对集中在产业链的加工组装环节,土地、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较大。同时,加工制造业的遍地开花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增加了资源环境的压力,也难以形成产业聚集和集约式发展。而从区域分布看,外向型经济在广东的发展极不平衡,我省加工贸易98%以上集中在占全省土地面积仅1/4的珠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长此以往,外向型经济在广东也将步入难以为继的境况。
改变也意味着机会。现在对政府来说,是要做好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的角色,要跳出广东来规划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向,把家底子亮出来,把现状摆出来,清醒认识我们的机会和挑战。同时,政府要通过适时的政策指引,帮助外向型企业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找准各自的定位,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向和生存形式。
但归根到底,企业才是市场的主体。珠三角经过30年的积累,它所形成的比较优势仍将吸引企业在这里繁衍生息,成长壮大。转型的压力,成长的困扰,企业应该都是最先感受到的。珠三角的企业家都非常清楚“羚羊定律”:自己不一定比狮子跑得快,但一定要比同类跑得快!跑在前面的企业,会慢慢发现不同的风景,向更大的天地拓展。但总有落后的企业会慢慢消亡或者离开。
在这些过程中,我们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既不能拔苗助长,指望广东所有的外向型企业一夜之间脱胎换骨,都摇身成为高科技企业;也不能简单评判一家企业的发展前景,为企业的发展画框。平常心,进取意,也许能赢得更宽的天地。
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节点上,解放思想的号角已在南粤大地吹响,珠三角的外向型企业已经迎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顺应大势,科学发展,未雨绸缪,抢占先机,广东外向型经济在思考中、改变中、成长中……
来源:南方日报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28-66713560
上一篇:中小经销商的发展之道